曲忠芳/本报记者/李正豪/北京报道
猎豹移动(NYSE:CMCM)最近两年一直在押宝智能服务机器人。该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猎豹移动及旗下猎户星空已经有“超10000名机器人雇员在全国上岗”,这些机器人已服务1600家企业客户,服务总人次已突破2亿。疫情影响经济的大环境下,猎豹移动似乎藉此找到了新的增长方向。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在放置有猎豹移动的猎户星空服务机器人的北京新中关、朝阳大悦城(5.390, -0.02, -0.37%)等知名商圈实地调研发现,除了偶有小朋友上前与机器人对话之外,大多数消费者似乎对那些服务机器人并不太感兴趣。
谦询智库(Humble&Co.)合伙人龚斌对记者表示:“目前,智能机器人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行业远未进入高速增长期。”
不过,猎豹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猎豹移动将继续大力发展如AI新零售等核心AI业务,为公司构建长期增长引擎。”
成为“花瓶”
“人工智能(AI)”的赛道上从来不缺“玩家”,包括物流、零售、汽车、餐饮、地产、教育、医疗、安防等几乎所有行业的公司都在向AI布局。就商用服务型机器人来说,目前风头最盛的自然是猎豹移动。
日前,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猎豹移动全球总部,办公楼一层大厅里集中展示了至少4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其中命名为“豹小秘”的一款产品,作用相当于一个公司前台,负责访客识别、接待引导、问询介绍等。据一位销售人员介绍,目前豹小秘在全国面向企业客户开放“租赁雇佣”,租赁价格是5000元/月,租满1年即付费6万元,客户即可拥有豹小秘。
针对另一款用于购物中心等场景的“豹花瓶”,猎豹移动400客服告知记者在北京新中关、朝阳大悦城等商圈均有应用。
基于这些信息,记者近日在走访时发现,朝阳大悦城一层通往地铁站的途中,确实摆放着一台“豹花瓶”,与豹小秘不同,它位置固定无法移动,面前配置一块屏幕用来展示商家促销信息,能够与用户对话聊天,语音识别还算准确,偶尔也会出现“懵圈”无法及时回应的现象。据观察,商场来往的客流量适中,但大多数消费者并未对这台机器人感兴趣,甚至“视若无睹”。
记者随机采访几位来往顾客,其中一位家住附近的李女士说:“这几年机器人不少,已经不新鲜了,刚进商场时还体验了一下,功能感觉没什么惊喜和兴奋的点,聊天也不智能,现在机器人也就是个摆设和装饰吧。”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产业研究中心张颐表示,多模态深度语义理解和自然人机交互技术,短期内还达不到一个体验非常好的水平。目前大多数机器人厂商的语音识别可以做96%或97%,基本没有能达到100%的,所以很多机器人设备,一旦遇到用户多问几个问题时,它的反应就不那么灵敏了。这说明语音交互、问答识别技术并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另外,智能机器人的成本和价格也是一个较高的门槛,比如企业要雇佣一台机器人充当前台员工,那肯定需要评估它的性价比是否能够做到比雇佣人工高,目前恐怕也很难达到。
猎豹移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猎户星空搭建了全自研的猎户机器人平台,集成多芯片系统、摄像头+视觉算法、语音合成技术等AI全链条技术,这是目前行业里鲜有的。目前上岗的猎户星空机器人,服务客户涵盖大型商场、展馆景区、KTV、图书馆、酒店等二十多个行业。
“猎豹移动将继续大力发展如AI新零售等核心AI业务,为公司构建长期增长引擎。”该人士表示。
公开信息显示,猎豹移动于2016年投资成立“猎户星空”,豹小秘等机器人产品于2018年面市。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谷歌终止合作以及营收利润大幅缩水的情况下,智能机器人越来越成为猎豹移动押宝转型的新方向。
根据猎豹移动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为5.281亿元,同比下降51.4%,剔除LiveMe收入合并带来的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总体营收同比下降36.4%;净亏损为1.046亿元,去年同期盈利人民币710万元。显然,猎豹移动为拯救收入滑坡,对智能服务机器人寄予了厚望。
呼唤拐点
猎豹移动的押宝行动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但互联网行业观察家曾宪勇对此持乐观看法。曾宪勇表示:“一个行业总会有先行者站出来,借助自己的优势和判断率先进行耕耘和破局。猎豹移动在该领域的不断推动和投入也是在催熟和孕育这个行业市场。”
曾宪勇认为,大众之所以认为智能机器人“噱头”意义更大,或许在于技术的发展还未能让智能机器人的各项性能达到预期,或者说未能为人们构建足够多的应用场景。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表现预期过高,与实际体验度之间形成明显的落差。简单而言,就是市场拉力不足,排斥力却很强。
对于市场刺激有限的看法,龚斌持相似观点,他认为,“服务型机器人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现阶段容量有限,市场相对分散、小批量、定制化,不利于供应链的成熟和BOM(物料清单)成本的大幅下降。产品成本和定价普遍偏高,同时缺乏战略大单品级的爆品引爆,品类创新不足,对消费者需求和场景的挖掘还不够,在营销推广和渠道建设方面也相对薄弱,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正如一位某知名母婴连锁品牌线下店的店长告诉记者的,“三四年前,该品牌的门店曾以租赁采购的方式引入一批人形机器人,吸引了一些儿童前来娱乐,确实给门店带来了客流的增长,但对销售额增长实际带动作用不明显。尽管后来也曾试图跟其他机器人品牌合作,但综合投入产出比来看并不具备优势,也就不了了之。”
业界呼唤智能机器人的拐点到来,带动产业的革命性爆发。张颐表示:“上半年疫情期,可以视为服务型机器人行业迎来的一个小拐点。”一方面,疫情这只“黑天鹅”出现,倒逼物流、医疗、零售等各行各业对机器人的需求空间打开,相比于前几年“炒噱头”的标签,人工智能的实际价值被更大范围地认可,这可谓是一个进步;但另一方面,这个拐点太小,预计未来三五年机器人产业仍处在一个不断试错的阶段。除了综合功能集成的平台型产品,未来智能机器人的垂直细分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应围绕细分功能做深耕,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