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闻

国内 商业 财经

黄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独家观察

生活 海外 观察

滚动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商业 >

警方破获跨境电信诈骗案 4万余张手机“黑卡”流向境外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6-18 10:04:13  责任编辑:DRFG78
+|-

原标题:4万余张手机“黑卡”如何流向境外

直到警方找到吴斌(化名),他才知道,远在柬埔寨金边的诈骗团伙,使用以他名字注册的联通手机卡实施了电信诈骗。警方告诉他,他的身份信息是在找工作时被中介机构泄露的。

去年8月1日,90后河南小伙吴斌从江苏宿迁去郑州打工。找工作时,吴斌请朋友帮他报名,并把身份证正反面拍照传给朋友,再转给中介机构。

让吴斌没想到的是,他的个人身份信息照片随后被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发到某个微信群中,群内对接人员将这些信息录入系统,偷偷制作了手机“黑卡”。这张“黑卡”在不久后被境外的不法分子利用,骗走了无锡某受害者2000余万元人民币。

无锡警方在侦办该案时发现,首次联系受害人的手机号开卡地为无锡某通信商营业厅某店,店主为李群(化名)。该店自2019年5月以来,违法收集全国各地公民个人信息,在系统里开卡,激活后贩卖至柬埔寨金边、菲律宾等地。这些“黑卡”主要被电信诈骗、赌博集团等犯罪团伙使用。

警方经侦查发现,李群利用营业厅老板身份作掩护,利用通信商系统开卡权限的工作便利,单独成立工作室,专门从事通过非法手段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后制作手机卡销售境外的“黑卡”产业。

李群经营这家营业厅已有十余年,他通过朋友得知境外某些手机店大量收购手机卡,就决定大批量制作“黑卡”。他将“黑卡”业务与营业厅的工作分割开来,避免运营商发现异常。李群凭借营业厅负责人身份,与运营商签订协议支付押金,获得办卡权限及工号密码。他的员工有人负责开卡、写卡、核对数据,有人外出跑业务,通过摆摊送礼、与劳务公司合作等方式,大量收集公民信息……由此,形成了一条制作手机“黑卡”的流水线。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群手里的“黑卡”有些“供不应求”。

丁强(化名)是苏州一家通信营业厅的老板,2019年3月,他认识李群后表示想合作,两人约定由李群提供具体要开卡的号码、开卡工号密码,丁强负责收集信息开卡。

丁强安排手下员工出去摆摊办卡,并与劳务中介合作,以登记入厂信息为名,采集一些即将入职人员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录入后,李群工作室会确认有效信息数量,与丁强结账。

丁强还找到“中间商”梁某,通过在网上发广告寻找人员进行地推。地推,即工作人员到各地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当地居民身份信息。

他们每天会建立一个新微信群,地推人员往往以“免费办理手机卡并赠送小礼品”为噱头,吸引当地居民实名办理手机卡,在办卡同时,将居民信息发到群中,再以此偷偷办理一张“黑卡”。

据警方通报,2019年7月至12月,该犯罪团伙非法采集全国各地人员信息7万余条,制作手机“黑卡”4万余张。

今年5月28日,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多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威说,当前尽管手机已要求实名制,但仍有不法分子通过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批量开通激活电话卡进行售卖。这类“黑卡”成为地下市场的“宠儿”,也衍生出黑色产业链条,带来潜在的巨大社会风险。收集一条公民信息用来开卡的价格在10元至20元不等,出售这样一张电话卡的价格是100多元,暴利之下便会有人铤而走险。

李威建议,应加强运营商落实开卡的监管主体责任,做到开卡人与使用人一致,严格落实人脸识别系统查验环节;对营业厅、代理机构,一定要严管,严禁违规开卡;加强对异常号码的监管;主管部门应加大问责力度,对管理不力、违规开卡等情形予以严肃问责。

专题首页 | 中安财经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